黃渤的一出好戲,還好我是買票進影院看的,出于不浪費的原則忍過了前面的枯燥和無趣,到后半段才開始越看越有意思。
一出好戲,好一出無所不在地暗自嘲諷。
社會發展的縮影,夢想終成泡影
看完電影,發現,這一出好戲,也可以叫:荒島144天、現代人類部落養成記、團隊包裝扯淡記。主線中的社會發展縮影,再明了不過了:在大眾絕望的時候給點兒希望畫個大餅一呼百應,配合你有眾人沒有的資源、經驗、或是技術,你就是領頭羊。不分人種,不分環境。
片中的荒島之行,30多人經歷了3次權利團隊的大規模更迭,從原始部落,資本部落,走向一個被馬進營造出來的“偽“和平部落。第一階段是眾人初到荒島,王寶強飾演的導游王作為唯一一個有經驗的人,開始了創業領頭人的角色,這個時候他有什么?有技術有經驗,而后,就再沒有而后了,再技術和經驗已經交給了眾人后,除了當初帶領大家以最原始的方式適應荒島的生活之外,沒有任何恩惠。第一階段的領導最終化為了一個只會指手畫腳的擺設。
原始創業的時期已經結束了,開始到守業時候。
這種事情是公司領導的強項。于和偉所飾演的張總,在這個時候會有什么?有那一艘底朝天的荒島破船,和審時度勢的手段。于是,先是找到了最有欲望最希望改變現有環境的的人——馬進,扯著未來和希望,一本正經地畫大餅,帶出了一個足以自給自足的小部落,部落生活,就像馬進和馬小興打漁時候的晚霞一樣,美得又溫柔又安逸。待部落成熟,繼而建立起以商品交換制度為基礎的消費制度,有人識破這張騙局離開,有人被物質吸引過來,穩定下了一批一批的務工人員,下層人員在船底撈魚打工,上層的船上歌舞升平,儼然像個等待收租子的地主。
于和偉的演技想來是不用多評價的,甩劉海、喝酒、抽雪茄等等動作細節,都是這個“地主”生而有之的特性。
第三個階段,是馬進和馬小興一手促成的“偽“和平時代。
他們在意識到張總畫的大餅不過是一場愿景的時候離開,在六千萬彩票以一場錦鯉暴風雨兌現的時候,才有了反擊的資格。
面向蓬勃發展的資本部落,茍延殘喘的原始部落,馬進扶持到兩方勢均力敵,欲望上下,直到矛盾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,尊享漁翁之利——繼續給可憐的人們畫大餅。所謂的破舊船艙建立起有電有文化有制度的伊甸園,用以忠實的民眾滋生欲望,喝酒,跳舞,狂歡,偷情,都在這一個時代才出現。人們穿著和現實世界中精神病人一樣的服裝,對篝火滿足,對荒島滿足,對馬進馬小興感恩,要命的資源依舊掌握在二馬手里,暗暗的反差在整個影院寫了一個大大的“偽”字,回應影片中強烈的諷刺。至于原始首領小王和資本首領張總,早已屈服于資源和手段之下。
三權更迭的發展縮影和荒島生活欲望愿景,在回歸現實世界之后又成泡影。
到最后,領導者還是領導者,打工的還是打工的,耍嘴皮子、溜須拍馬的,還是說話如放屁般沒營養,用來忽悠那些什么都不知道的人群,強行制造存在感。
即使是看起來最為完滿的一個生活狀態,也只是個“偽”時代。
可悲的世界。
細節的暗喻和諷刺
比如綠色的蜥蜴。
全篇出現了太多次綠色蜥蜴的鏡頭,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四次。它就像是代表了一種清晰正確的上帝視角,在任何畫面中都顯得特別突兀。
第一次在沖浪鴨被海浪掀在荒島上時候,馬進以綠色蜥蜴的視野醒來,意識到流落現狀。三次權利部落更迭之后,眾人在破船篝火前狂歡,所謂歌舞升平的平安盛世,在綠色蜥蜴的視界變得又畸形又模糊。馬進崩潰被眾人孤立的時候,海邊亂石灘孤坐著他和那只綠色蜥蜴,是在分不清現實和意識中僅存的理智,當小王出現后,再不見綠色蜥蜴身影。
最后一次的出現,是在末尾彩蛋,潘主任虛頭巴腦的講話時候,蜥蜴帶走了畫面。怕是這種話正常人聽不下去了吧。
還比如,現實世界渡輪的鳴笛聲。
荒島場景以亂石圍繞,森林繁茂,這個聲音每次出現,都伴隨著夜晚、大風、霧氣、森林等渲染恐怖的場景意象,出現多次,直到第132天時候才會有膽量去探查究竟?在這132天之內,30多人,先后經歷了恐懼,生機,離間,矛盾,沖突,最后才到合作。人都是直到所有和生存有關的威脅都消除了之后,才會有膽量去探查反復沖擊心理防線的東西,究竟是什么。
又比如被當作伊甸園的反轉的船。
上下顛倒的場景出現了兩次,初到船艙的顛倒,看到最后會不自覺地懷疑這是一開始的隱喻,顛覆性生活的開始。第二次的出現卻頗具諷刺意味,清醒的小王、被馬小興洗腦的眾人對立,是非顛倒,黑白反復,一群人追逐一個統治者給你制造出的真相,自己生生把生存的希望毀滅掉。所有人都踩著天花板當作是腳踏實地,真相也是要基于顛倒而存在的。
再比如,荒島生活和精神病院。
荒島白天之后所有人的衣服有破有損,船艙中的床單做的新衣服,和第三階段的部落生活一樣,當作眾人團結合作協同共贏下的一種福利,用來襯托此刻的生活滿足,同精神病人的病號服一模一樣。篝火晚會和群舞的場景,與病人鍛煉的場景相呼應。圈地自萌的一群人,一同犯病,在相互肯定中嘲笑正常人全是間歇性精神病。
島上的所有人,其實全部都是瘋子。
黃渤大概是有太多想要通過藝術表達的細想,前后場景、對話動作等處處存在著令人拍手稱贊的妙處,太多感慨??上粵]有邏輯感,想要表達的太著急,樸實地一股腦兒全拋出來不及接。
不過,這份初次當作導演所需要的寬容,觀眾還是給得起的。
最弱小的是馬進么?顯然不是
都說《一出好戲》是張藝興的演技翻身之作,沒看過他以前作品,不予評論。但是馬小興的轉換出彩也有部分得益于角色的設定,無論是性格還是造型都是大反差。
第一社會階段中,是個小透明。
第二社會階段中,是個小跟班。
馬進好歹在小王的原始時代就懂得勘察地形確認方位,他只會服從。
就連幫馬進買的彩票中了,也沒能第一時間知道,想要公平分點兒還沒法直說。第三社會階段中,受盡欺辱的馬小興終于翻身,當了第三社會階段中那個手握重要資源的人。包括眾人賴以生存的發電技術、精神受控的家人視頻、形式領導馬進最信任的情感、甚至是張總的資產轉移視頻。
馬小興的黑化,開始于這句臺詞:“如果他瘋了呢?”
于是整個島上的人全瘋了,瘋過之后互不承認,相互指認對方瘋了。
前半段的張藝興并沒有十分亮眼,演技風頭都在于和偉和黃渤身上,后半段的重頭戲張藝興完全hold住了,尤其是于和偉張藝興的那場對手戲,馬小興使用張總女兒視頻獲取到資產轉移的承諾視頻。頗有裂痕的眼鏡后方眼神里有貪婪和挑釁,也有翻身報復的快感。一場好夢被一個落地雪茄燒成了渣,張藝興身披床單兒歇斯底里,脖子青筋暴露,轉鏡頭就化身安靜如雞想吃魚的精神病男孩兒。
一無所有,無所不有,又一無所有??蓱z。
不止是馬小興,流落荒島的30個人,除去小王,張總,馬進馬小興,其余的人幾乎都在當隨從,站隊吃瓜,主強自己的風頭也會跟著強,就連主見,都取決于誰能給你魚吃。
愛情線究竟是用來干嘛的?
看完很久之后,都思考不出來舒淇的這個吳姍姍究竟代表了什么。
是生活的希望目標,所以它總在追求的過程中一次一次戲弄你?是現實的物質反饋,所以在馬進成為領班之后才有機會去做內在美的肯定?還是完全是因為劇情需要,讓一場充滿暗諷的文藝片兒完整成一個有頭有尾有追求的故事?
蜥蜴大多出現于亞熱帶,但海上卻出現了漂浮著的北極熊、到處都是船體殘骸,荒島上連個人形骷髏都沒有、四周都是海卻有個大流量的淡水小溪、劃定范圍的錦鯉暴風雨等等完全不能深究的鏡頭,或許是黃渤在暗示所有人這是個毫無邏輯的荒誕寓言故事,要么就干脆是所有人自從上島以后就瘋了,直到回歸現實世界才正常。
可情感的走向從單戀、到挑明、到情感曖昧欲拒還迎一路走來,要輔助的主流表達究竟是什么?兩人在一起之后的美好畫面都是黃渤想象出來的,配樂居然是空靈而詭異的找朋友,簡直像是一首安魂曲,唱給荒島上飄蕩著找尋朋友的游魂。
如果開始階段的表白和拒絕,是為了表達保持希望和努力前行。如果身穿病號服時候,黃渤和舒淇如夢似幻的一系列場景是為了襯托氣氛。如果結婚的戲碼是為了反襯馬小興的黑化,當馬進被孤立的最后一根稻草......這一系列的目的,其實并不一定非是愛情不可啊。
集結了無數的暗諷和隱喻,黃渤迫切地想向觀眾呈現一場荒誕的戲碼,觀眾自然會有“對第一次”的寬容,但也會有對好電影作品的挑剔。黃渤的實在和認真,是實實在在地擺出來了。
作為演員,黃渤是優秀的。
但作為導演,黃渤始終還是差了那么一點兒。